猫爪文学_全章阅读_全本阅读_全文爆款手机版

您的位置 : 猫爪文学 > 最新资讯 > 在沉默

(番外)+(全文)在沉默txt下载阅读_(陈默,那晚,张悦)在沉默最新章节列表_笔趣阁(陈默,那晚,张悦)

编辑:夕渊    发表时间: 2025-07-10 12:03

引言:“你是星辰,是我内心深处的秘密,是我无法言喻的暗恋之光。

我听见了你的声音但却藏着颗不敢见你的心。”三月的北京,春寒料峭。林夏站在宿舍窗前,

又一次拿出画册,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封面边缘已经微微卷起的角落。

窗外梧桐树的新芽在风中轻轻颤动,像是随时会被吹散。

她低头凝视着怀中那本完成了一半的画册,翻到最后一页——两个并肩而坐的背影,

铅笔线条干净利落,却在她眼中模糊成一片。陈默已经离开十五天了。

宿舍里弥漫着松节油和颜料的味道,

林夏的床铺上散落着几支用秃了的铅笔和一块已经干裂的橡皮。

墙上贴着几张她拍摄的黑白照片,全是校园里的梧桐树——那是她和陈默最喜欢的地方。

照片旁边钉着一张泛黄的速写纸,上面是陈默去年随手画下的她低头看书的侧脸。

手机屏幕突然亮起,刺眼的光在昏暗的宿舍里格外醒目。是母亲发来的消息:"夏夏,

周末回家吗?陈阿姨说想你了。"林夏盯着"陈阿姨"三个字,胸口泛起一阵细微的疼痛,

像是有人用一根细线轻轻拉扯她的心脏。自从陈默离开后,

她刻意避开了所有可能遇到陈家人的场合,甚至连周末都找借口不回家。

她害怕面对陈阿姨慈爱的目光,害怕听到任何关于陈默的消息,

更害怕自己会在不经意间流露出那些被刻意压抑的情绪。"这周要赶作业,不回去了。

"她的手指在手机屏幕上飞快地舞动着,回复完信息后,像是扔掉一个烫手山芋一样,

把手机扔到了床上。就在这时,宿舍门被缓缓推开,室友李梦抱着一摞厚厚的书走了进来。

她一进门,目光就落在了站在窗前的林夏身上,看着她那略显落寞的背影,

李梦忍不住叹了口气:“又在看那本画册呢?”林夏似乎没有听到李梦的话,

她只是默默地将画册轻轻地放回了枕边。那本画册的边角已经有些磨损了,

显然是被林夏频繁翻阅的结果。这十五个夜晚,她都会在睡前翻开这本画册,

仔细端详那些用铅笔线条勾勒出的画面,

仿佛想要从这些简单的线条中找到陈默离开的蛛丝马迹。“有你的信。

”李梦的声音突然在林夏耳边响起,她从包里掏出一个米色的信封,递到了林夏的面前,

“是国际邮件,从伦敦寄来的。”林夏的心跳猛地加快,仿佛要跳出嗓子眼儿一般。

她的血液像是被点燃了一样,迅速冲上了耳膜,发出一阵嗡嗡的响声。

她的眼睛紧紧地盯着那个信封,信封上的字迹是那么的熟悉——那是陈默的字。

陈默的字写得很工整,但又带着一丝艺术生特有的随性,

每一个笔画都像是经过精心设计的艺术品,让人赏心悦目。她接过信封,手指微微发抖,

小心翼翼地沿着封口处拆开,生怕损坏里面的内容。一张素描从里面滑落出来,

轻飘飘地落在她的膝盖上。那是泰晤士河畔的日落,铅笔画出的河面泛着细碎的光,

远处的伦敦眼在暮色中轮廓模糊,整个画面笼罩在一种朦胧而忧郁的氛围中。

林夏将素描翻到背面,一行小字映入眼帘:"这里的日落不如西湖美。"她的眼眶突然发热。

去年夏天,她和陈默曾一起去西湖写生,那天傍晚的日落美得惊心动魄,陈默却放下画笔,

只是静静地看着她被夕阳染红的脸庞。当时她问他为什么不画,他回答说:"有些美,

记在心里就好。"信纸上的内容很简短,陈默描述了他初到伦敦的见闻——阴雨连绵的天气,

艺术学院严厉的教授,难以下咽的英式早餐。字里行间透着淡淡的疏离感,

就像两个普通朋友之间的寒暄,没有任何亲密或特别的情绪。信的结尾处,

他写道:"画册的下一页,希望由你来开始。"林夏将信纸贴在胸前,闭上眼睛。

她能想象陈默坐在伦敦某个狭小的公寓里,就着台灯的光写下这些字句的样子。

那个总是沉默寡言的男孩,现在隔着一整个欧亚大陆,却依然在用他特有的方式与她对话。

"要回信吗?"李梦问道,递给她一杯热茶。林夏接过茶杯,热度透过陶瓷传到掌心,

却温暖不了她冰凉的手指:"嗯。"但她不知道该写什么。

是质问为什么离开前不亲口告诉她?还是倾诉这半个月来她的思念与不安?最终,

她只是拿出一张素白的信纸,写下几句关于学校近况的平淡叙述,

就像陈默来信一样克制而有礼。"北京的春天来了,梧桐树发了新芽。

美院最近在筹备毕业展,我帮忙布展,看到很多有意思的作品。对了,

赵明宇学长去上海实习了,他临走前还问起你..."写到这里,林夏的笔尖顿了顿。

她想起赵明宇临走时意味深长的话:"陈默那小子,连告别都不敢当面说,真是没出息。

"当时她只是勉强笑了笑,没有回应。现在想来,

或许赵明宇早就看穿了他们之间那些未曾言明的情愫。信封好,贴上邮票,

林夏却迟迟没有将它投入邮筒。这种若即若离的通信,

像极了他们之前所有的相处模式——永远隔着一层无法捅破的窗户纸。从十二岁相识到现在,

六年时间里,他们一起画画,一起上学,分享过无数个日出日落,

却从未真正表达过内心的感情。林夏将信放进抽屉,转而拿起相机。她需要转移注意力,

而摄影是最好的方式。透过镜头,她能够将那些无法言说的情绪转化为影像,

就像陈默用素描表达自己一样。校园里的梧桐树在镜头中摇曳,

新生的嫩叶在阳光下几乎透明。林夏调整焦距,

突然发现取景框里出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——高挑的个子,略微驼背的姿势,

那是陈默常有的姿态。她的手指一颤,差点按下快门,但定睛一看,不过是某个陌生的男生。

"真是疯了..."林夏低声自语,却还是对着那个背影拍了一张照片。照片洗出来后,

她将它夹在画册的最后一页,与陈默的素描放在一起。伦敦的雨季漫长而阴郁。

陈默坐在公寓的小窗前,面前摊开着一本全新的素描本。窗外是灰蒙蒙的天空和红砖建筑,

与他记忆中北京的蓝天截然不同。十五天前,他拖着行李箱走出希斯罗机场时,

伦敦就用这样一张阴沉的脸迎接了他。手机震动起来,是父亲发来的消息:"适应得如何?

导师对你的作品评价怎样?"陈默简短地回复了几句客套话,然后将手机静音,扔到床上。

父亲永远不会理解,他放弃国内顶尖美院的保送机会,执意要来伦敦的真正原因。

所有人都以为他是为了追求更好的艺术教育,远离喧嚣的都市,

来到伦敦这个充满艺术气息的地方。然而,只有他自己心里清楚,他真正想要逃离的,

是那个让他越来越无法平静面对的林夏。他静静地坐在桌前,拿起一支铅笔,

在素描本上随意地勾画着。线条在纸面上渐渐成形,

那是林夏低头看书时的侧脸——一个他曾经画过无数次的画面。然而,这一次,

他却尝试着用一种更为抽象的方式来描绘,不再像以往那样追求完美的形似,

而是试图捕捉到那种令他心动的神韵。画到一半,陈默突然停下了手中的笔,心中一阵烦躁。

他猛地合上素描本,仿佛这样就能将那些纷乱的思绪一并合上。自从来到伦敦,

他的创作就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。教授对他的作品评价道:“技术完美但缺乏灵魂”,

这让他感到十分沮丧。他不禁想起了在北京的日子,那时候,他的画笔仿佛有着神奇的魔力,

能够轻松地将脑海中的景象呈现在纸上。而现在,离开了熟悉的环境,离开了林夏,

他的创作灵感似乎也随之枯竭了。床头柜上,放着林夏的回信,那是一张薄薄的纸,

上面的字迹工整而礼貌,却透着一股无法言说的生疏。陈默凝视着那封信,

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。陈默知道她在生气,气他的不告而别,气他的懦弱与犹豫。

他无数次想打电话解释,却在按下拨号键前退缩。说什么呢?

说他是因为害怕看到她的眼泪而不敢当面告别?

说他至今仍在怀疑自己是否做出了正确的决定?窗外的雨淅淅沥沥地下着,雨滴打在玻璃上,

发出清脆而细碎的声响,仿佛是大自然在演奏一场轻柔的音乐会。陈默静静地坐在窗前,

凝视着窗外的雨幕,思绪却早已飘远。他缓缓地重新打开素描本,

目光落在了那幅尚未完成的画作上。画面上的人物轮廓已经清晰可见,

但似乎还缺少了些什么。陈默沉思片刻,

终于在画作下方写下了一行小字:“距离让一切变得清晰,也让一切变得模糊。”写完后,

他凝视着这行字,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感觉。然后,

他小心翼翼地将这幅素描从本子上撕下来,放入一个信封中。这一次,

他没有像往常一样写一封长长的信,而是在便签纸上简单地写了几句:“伦敦一直在下雨。

附上最近的练习,教授说我的画缺少‘灵魂’,你觉得呢?”陈默将信封封好,贴上邮票,

然后走到邮箱前,把信投了进去。当信落入邮箱的那一刻,他突然感到一种轻松,

仿佛心中的一块重担被卸了下来。回到房间后,陈默坐在画架前,开始了一个新的系列创作。

他决定将这个系列命名为《未完成的肖像》,

每一幅画都是他记忆中林夏的某个瞬间——她大笑时眼角的细纹,

思考问题时轻咬下唇的样子,生气时微微皱起的眉头……然而,

这些画他都故意留白了一部分,就像是记忆中的空缺,又像是留给未来的可能性。